患者黄女士,36岁,维持性血液透析多年,她的透析血管通路可谓是“命途多舛”。
,因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血管纤细,曾行左前臂BC内瘘透析治疗,但短时间内形成血栓后闭塞,一直用右颈部TCC导管维持透析,近半年期间反复感染,上机时寒战不适,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患者最终无法忍受来我院就诊,患者坚决拒绝再次使用导管透析,反复评估患者双上肢血管条件,外周血管均较细,即使强行建立内瘘后期成熟也难以保证,上臂血管尚可,左前臂贵要静脉3.4mm,肱动脉3.5mm,与患者沟通,建议左前臂移植物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右股插临时血透管过渡,拔除右颈部TCC,全身抗炎处理,择期手术,患者同意上诉治疗方案。
血管通路
一旦血管通路发生问题,将严重威胁到生命健康。目前常用的血管通路依次为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VG)、半永久中心静脉透析导管。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先选择自体血管,其次为人造血管内瘘,包括上肢和下肢的,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时才会选择导管维持透析,导管的危害很多,最严重的是造成中心静脉的狭窄和闭塞,甚至心脏瓣膜的感染,一旦闭塞后期开通和维护的费用非常大,完全闭塞的话甚至以后都没有再建立该侧的外周动静脉内瘘的条件了。所以血液透析患者一定要有意识的保护我们的中心静脉,长远考虑。
经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11月14日,胡月主刀医师及其助手在麻醉医生的配合下,在手术室为其开展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术前,胡医生应用超声评估患者上肢血管,测定血管内径及血流量,完成术前定位;术中,胡医生用他精湛严谨的手术技术,成功完成这例极具挑战、难度较大的人工血管植入术。
术前
术中
手术时间约1.5小时,当术后听诊内瘘杂音清晰,患者的前臂再次响起“生命之声”时,意味着长期透析的生命通道再次开启。患者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紧锁的眉头渐而舒展,黄女士及家属对此次手术非常满意。
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高邮市人民医院肾内科在常规开展各种复杂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基础上,已成功完成多种手段的内瘘维护技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人造血管内瘘已经成为继自体内瘘后患者的第一选择,这一极具挑战、手术级别高、难度较大的“前臂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填补了我区肾内科人工血管植入手术的空白,标志着我院肾内科团队成功打通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线”的最后一道难关, 解决了广大自体动静脉血管障碍患者的后顾之忧,为更多血液透析患者开启了“新通路”。
什么是人造血管?
当无法实施常规自体动静脉内瘘时,多在前臂皮下建立一条“U”型通道,材料常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EE),期间可修复穿刺造成的针孔,因此,人造血管可以反复穿刺。
一般术后4-8周,前臂肿胀逐渐消退后,即可穿刺透析。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具有以下优点:
1、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短、通畅率高,一般术后4周即可穿刺,即穿型人工血管更是可以在术后24小时内进行穿刺透析;
2、保护中心静脉资源,避免了半永久中心静脉导管导致的感染、上腔静脉狭窄、闭塞等并发症;
3、取材容易,生物相容性好,血流量大,容易穿刺。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适应症
1、自身血管纤细无法行自体动静脉内瘘;
2、多次建立内瘘使上肢动脉、静脉资源耗竭;
3、糖尿病、血管炎、反复穿刺等对上肢自身血管造成严重破坏;
4、原有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或狭窄切除后需用人工血管搭桥;
5、需要立即血透而又避免插管。
医生介绍
胡月,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从事肾脏内科及血液净化工作十余年,进修于浙江省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肾脏科血管通路组,熟练掌握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方面通路的建立和维护,能够开展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移植物动静脉内瘘成形术、高位瘘、流出道浅表化,限流和整复、动脉瘤的修复、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DSA引导下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术,腹膜透析导管置入、中心静脉置管(包括临时导管及半永久导管)和维护等。
血液净化中心介绍
高邮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是目前高邮市规模最大的血透中心,占地面积3600余平方米,中心划分为两个透析病区(阴性透析区及阳性透析区),维持性透析患者270余人。配备先进的水处理设备及集中供液系统,拥有血液透析机77台,其中血液透析滤过机9台,常规开展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等多种血液净化模式。同时承担本地区疑难及危重症尿毒症患者的血液净化救治工作。
高邮市人民医院血管通路维护热线 胡医生1589573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