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下午,高邮市人民医院1号楼四楼14号手术室里,一条灵活的机械臂缓缓移动,在刘军主任、周兵主治医师、朱生乾主治医师的操作下,稳稳地停在患者的背部。在屏幕实时监控下,通过患者背部已经切开的4个1厘米大小的切口,把椎弓根螺钉顺着预先设计好的轨道固定在患者的脊柱上,几乎无出血。
这是高邮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在本地区开展的首例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的脊柱手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运用机器人,帮助医生操作更精准,患者神经、脊髓损伤(就是大家口中所说的瘫痪)的风险大大降低,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24小时之内佩戴腰部支具可实现下地行走。”高邮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刘军主任介绍道。
术前规划
术前MRI、CT影像资料
患者57岁,因外伤致腰部肿痛伴活动受限1小时入院,CT与MRI提示腰1椎体爆裂性骨折伴椎管部分狭窄,经术前详细查体患者双下肢肌力、感觉尚可。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病情,建议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行腰椎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同时为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前周兵主治医师与我院3D打印工作室主任杨旭明详细沟通,打印出腰椎的3D模型,对椎体压缩程度、椎管狭窄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并且通过测量模型椎弓根直径大小,发现患者椎弓根较小,通知手术室准备5.0、5.5、6.0mm的椎弓根螺钉。
我院3D打印工作室杨旭明主任制作的腰椎3D模型
我院脊柱外科刘军团队进行术前规划
术前不同规格的经皮椎弓根螺钉准备
骨科手术机器人如何做手术:
术前信息采集:
录入患者基础信息,调整骨科机器人基本参数,使用三维C臂进行影像扫描及三维重建,随后系统会将数据传输至机器人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处理。
三维C臂机术前进行数据采集
方案预定:
手术医生在计算机导航系统屏幕上设计好钉道,事先规划好钉子的尺寸以及进钉的角度。
术中对T12-L2椎体椎弓根螺钉进针点科学规划
术中引导穿刺:
消毒铺巾,进行手术,安装手术示踪器。由手术医生确认手术开始,手术机器人机械臂快速完成手术入点的准确定位,按程序设计引导穿刺。沿着套筒钻入导针,确认位置无误后,再把空心螺钉套进导针固定、置入螺钉、拔出导针。
机械手臂术中精准定位
刘军、周兵、朱生乾医师协同置入导针
佗道骨科机器人精准定位置入导针的正侧位图像
脊柱是支撑人体的重要支柱,脊柱内的脊髓神经控制着人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一旦损伤到脊髓或神经,很容易发生瘫痪,甚至生命危险。骨科机器人可以通过机械臂精准限定钉钉子进入的深度、方向,从而达到手术更加精确和安全的目的。“传统的脊柱外科手术中,医生基本靠操作经验和肉眼观测评估。有了骨科机器人之后,手术的精确度就有了很大提高。”骨科周兵主治医师说。
“骨科机器人几乎可以辅助完成所有脊柱类手术,包括一些创伤骨折的微创治疗,骨科机器人以其高精度、高稳定性的特点,让患者更小创伤、更快恢复。”骨科刘军主任医师说,“随着3D打印、AI技术、手术机器人、导航等计算机辅助技术的不断进步,骨科不断向微创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患者带来更高质量、更精准的医疗服务”。
医生介绍
刘军,高邮市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2000年毕业于徐州医科大学,从事骨科临床工作20余年,能够熟练开展四肢创伤等手术,对关节、腰椎等疾病有深入的研究及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曾获得“扬州市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1次,在省级以上医学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周兵,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高邮市人民医院骨科主治医师,院办公室副主任。2016年研究生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骨外科,从事骨科临床诊疗工作9年,擅长脊柱常规疾病及创伤骨折的诊治,曾获得“扬州市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高邮市科技进步奖”1次。2022年3月参与江苏援沪医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