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撑把“小伞”堵“心眼”

发布时间:2013-02-07 15:04:29浏览次数:

      日前,高邮市人民医院成功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由外周血管穿刺进入,将一把“蘑菇伞”植入心脏缺损处,一个“心眼”被成功封堵。该患者为16岁女生,因“心前区杂音”到医院求治,经仔细检查后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6mm)。以薛豪平主任和李正章医师为首的心内科医务人员周密制定了手术方案。向家长沟通了病情及拟行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案后,详细讲解了介入治疗方法以及可行性、安全性。术前,心血管内科进行了病例讨论,术前考虑全面,对术中的每个细节都作出流程,手术方案全面严谨。同时,做好各相关的科室(心脏彩超、DSA室)的协调工作,密切配合,以确保手术圆满成功。
      2月2日下午,沈哲院长为首的心血管内科团队在江苏省省人民医院孔祥清教授的指导下,成功实施了室间隔缺损封堵介入手术。手术仅用不到一个小时即顺利完成。术后患者心脏杂音消失,留下了激动的眼泪。术后次日,患者己经像正常人一样可以随意活动了。目前,该患者恢复良好,无任何不适,仅用四天已经康复出院。患者和家属对心内科的高超医术赞叹不已。
      据沈哲院长介绍: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胎儿心脏在母体内发育有缺陷或部分发育停顿所造成的畸形。主要分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法洛四联症、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等。其发病率约占出生婴儿的0.8%。轻者无症状,重者可有活动后呼吸困难、紫绀、晕厥等。容易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发育迟缓、活动能力下降,复杂先心病还有紫绀、杵状指(趾) 、蹲踞和红细胞增多症、心力衰竭等,有些病人甚至出现猝死。发病可能与遗传尤其是染色体易位与畸变、宫内感染、大剂量放射性接触和药物等因素有关。除个别小室间隔缺损在5岁前有自愈的机会,绝大多数需手术治疗。治疗方法可分为两种:外科手术治疗与介入治疗。手术最佳治疗时间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包括先天性畸形的复杂程度、患儿的年龄及体重、全身发育及营养状态等。一般简单先天性心脏,建议1--5岁,因为年龄过小,体重偏低,全身发育及营养状态较差,会增加手术风险;年龄过大,心脏会代偿性增大,有的甚至会出现肺动脉压力增高,同样会增加手术难度,术后恢复时间也较长。手术需要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打开胸腔进行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很大。需要闯过全麻关、开胸手术关及术后恢复关这三道关,而且还会终身留下巨大疤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就是在大型数字化减影仪(DSA)的X线的指引下,在大腿内侧血管将穿刺针及极细软的导管插入心脏有病变的部位,将一个可自行膨胀的由镍钛记忆合金丝编制而成的双盘结构封堵器放置在缺损处,封堵器犹如一把撑开的小伞,牢牢地卡在患者间隔上。瞬时,患者心脏的异常血流随之消失,先天性心脏病也随之治愈。
       介入治疗相对于传统的外科手术,优点在于:(1)它无需开刀,一般只需几毫米的皮肤切口就可完成治疗,表皮损伤小、外表美观、不会留下疤痕。(2)对于年龄较大、可以配合的患儿一般只需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降低了手术风险。(3)损伤小、恢复快、三天就可出院,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4)效果好。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可达95%以上。
为了方便广大老百姓就医,提高我市医疗水平,自2011年我院心血管内科在配置了先进的DSA并通过了省卫生厅的心脏介入技术准入。;两年来开展了1000余例冠心病的介入检查和治疗,为广大患者开辟了一条创伤更小、疗效更好的治疗途径。这是心内科开展介入治疗的又一新项目,也标志着高邮市人民医院的心血管介入治疗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填补了我市该项技术的空白,标志着我院心内科心脏介入技术已迈进全省先进行列。